Saturday 25 April 2009

錢是誰拿走了?

錢是誰拿走了?
摘自:星洲日報/投資致富/財富焦點‧2009.02.23

“魔鏡魔鏡告訴我,次貸到底要甚麼?”

如果世界真有一面魔鏡,想必從國家領導人、基金經理至個人投資者都急欲想知道上述答案。從2007年次貸虧損“初生之犢不畏虎”之勢,到目前星火燎原的狂風落葉之舉,規模與形式不僅顛覆傳統,前所未有的惡性企業倒閉與信貸敗壞消息甚至仍未見谷底。

這場次貸風暴,究竟吞噬多少白花花鈔票,恐怕目前新聞報導的還不到真正虧損的十分之一,甚至“兆”已算是最基本的計算單位。

不過,潮落總有潮起,經濟再怎麼史無前例低潮,總會有觸底反彈的時機。況且,經濟學家總是滔滔不絕提醒:“趁人不備時搶攻市場”!在不景氣時機切莫灰心,睜大眼睛尋找各式商機才是最重要的!

準備好沒?洗把臉、喝雞精、拿出存摺與計算機,讓《投資致富》率領你踏上“淡市打撈”之旅,男女老少高矮貧富不受限,唯一前提是必須備妥暈船丸,以免看到許多黃金機會而讓你興奮昏頭。

別急!要找錢必先知道錢在何處,就像要吃魚總要先懂得捕魚吧?若要知道錢藏在何處,總要知道錢為何而流走吧?

許多人用“金融大海嘯”形容這次美國次級房貸風暴所狂捲起的金融大災難。但是,對於海嘯的本質,卻鮮少有人有深入的觀察。如果沒有將焦點多多放對地方的話,那麼,投資者將很難正確洞悉問題的本質,更遑論如何預測與因應金融市場的下一步動向。

例如,目前許多人看到全球股市暴跌,市值蒸發數十兆美元,都會質疑:這些錢究竟跑到哪裡去了?其實,這個問題不用動用到經濟學或其他高深學問,因為這個問題本身藏著陷阱。

首先,先要找到題目中隱藏的錯誤假設。甚麼假設呢?許多人常會理所當然認為,市值是真正存在的錢,所以市值縮水的話,錢當然就不見了。

“如果你沒拿到錢,我沒拿到錢,那一定是有誰拿了它!”

賣掉股票才有實質賺賠

若保持這種想法,證明你仍是個未合格投資者。這個假設的錯誤在於市值並不是真正存在的錢,而是少部份股票成交價乘上全部的發行股數,所以只有少數為真,其他都是虛的(只在計算上有意義)。

換句話說,今天如果成交價格上漲,市值就會跟隨增加,可是市值增加後每個投資者都拿到錢嗎?沒有!只有真正賣掉股票的人才算拿到錢,其他人都停留在“紙上財富”。也就是說,只要你沒賣掉手中持股,股市上漲對你就沒有任何實質意義,因為第二天若跌回原點,你的紙上財富就會憑空消失。下跌也一樣。若股票沒有變現,下滑也只是紙上損失而已,哪天股市漲回來,來去也就一場空。

紙上財富只是一堆數字

所以,股票若沒賣,漲跌都是虛,只有賣掉了,才會把漲跌化為真實的賺賠。而市值裡面,只有極少數股票是真正賣掉的,因此市值絕大部份都是虛的,而市值的增減意義僅供投資者參考而已。

所以回到上述題目就,若質疑股市暴跌蒸發的數十兆市值跑到哪裡去了,答案就是大部份的錢根本沒有真正存在,它們都只是計算上的紙上富貴。所以“蒸發”是虛的,過兩年指數又漲回來的時候,你會發現本來蒸發的數字,又自動恢復了。基本上,股市上漲的時候沒有人送錢來,下跌的時候也沒有人拿走錢。

既然錢不存在,自然沒有跑去哪裡的問題,只有實際買賣股票的人,才會真正看到錢,產生真正的賺賠。而這幾年橫行全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也不是真正的錢,是一種類似股票的概念。所以,不得不佩服那些所謂的華爾街金童,可以用一張嘴憑空變出這些所謂“值錢”東西來。不過這些看似值錢的東西卻可瞬間如泡沫一樣,戳破得無影無蹤,肯定讓投資者無奈感慨。

所以,全世界財富以金本位應該不變的說法其實是不存在的。當大多人將自身準備在未來10至20年要花的錢,在一夕間被迫歸零時,也說是說未來10至20年該有的消費額消失時,這連帶使得生產及工作機會也一起不見,這種損失才是欲哭無淚。

次貸泡沫越吹越大

這10年來新金融商品被過渡包裝,財政槓桿的高成長吸引人、跌得也深,像是泡沬吹得愈大,跌得也愈深。

比如甲發展商向A銀行借10億令吉,談好本利共還18億令吉,分20年還;這時有B銀行跑出來說立刻付給A銀行11億令吉,買了債權,甲就還錢給B銀行;這時有C銀行跑出來說立刻付給B銀行12億令吉,買了債權,甲就還錢給C銀行。

這麼一直賣到D、E、F銀行,看起來像是大家有錢賺。其實那C、D、E、F的現金是怎麼來?一半從發行連動債透過基金招募來的,另一半是銀行之間互相信貨而來的,而銀行間互相將包裝出來的商品炒高,泡沬也吹得愈大。

連鎖性倒閉

這種作法剛開始幾年很好,但若沒有新資金加入,而互相借貸的銀行間有一家倒閉的話,這個泡沫就會開始破滅。

這就是次級房貨的恐怖之處。因為借錢者還不出錢,造成一家金融機構惡性倒閉時,牽連整個互相信貨的銀行以蜘蛛網形式擴散破產,令投資人從吹者的泡沫頂端摔下來,投資最終換來的幾張憑證市值歸零。

資金流轉趨向

1.槓桿

許多投資銀行為了賺取暴利,採用20至30倍槓桿操作。假設銀行A自身資產為30億令吉,30倍槓桿就是900億令吉。

也就是說,這個銀行A以30億令吉資產為抵押去借900億令吉資金用於投資。假如投資盈利5%,那麼A就獲得45億令吉盈利,相對於A自身資產而言,這是150%暴利。反之,假如投資虧損5%,那麼A銀行賠光了自己的全部資產還欠15億令吉。

CDS合同

由於槓桿操作風險高,所以按照正常的規定,銀行不應進行這樣的冒險操作。所以就有人想出一個辦法,把槓杆投資拿去做“保險”,這種保險就叫CDS。

比如,A銀行為了逃避槓桿風險就找到了機構B,機構B可能是銀行或保險公司。

A對B說:你幫我的貸款做違約保險如何?我每年付你保險費5000萬令吉,連續10年,總共5億令吉。假如我的投資沒有違約,那麼這筆保險費你可白拿;假如違約,你要為我賠償。

A認為,如果不違約,它可賺45億令吉,就算拿出5億令吉用來保險,還能淨賺40億令吉。如果違約,反正有保險來賠。所以對A而言這是一筆只賺不賠的生意。

B是一個精明的人,沒有立即答應A的邀請,而是回去做了一個統計分析,發現違約率不到1%。如果做100家的生意,總計可以拿到500億保險金,如果其中一家違約,賠償額最多不過50億,即使兩家違約,還能賺400億令吉。

A與B雙方都認為這筆買賣對自己有利,因此立即拍板成交,皆大歡喜。

3.CDS市場

B做了這筆保險生意之後,C在旁邊眼紅,就跑到B那邊說:你把這100個CDS賣給我怎麼樣?每個合約給你2億令吉,總共200億令吉。

B心想,我的400億令吉要10年才能拿到,現在一轉手就有200億令吉,而且沒有風險,何樂而不為?因此成交。

這樣一來,CDS就像股票一樣流到了金融市場之上,可以交易和買賣。

實際上C拿到這批CDS之後,並不想等上10年再收取200億令吉,而是把它掛牌出售,標價220億令吉。D看到這個產品,算了一下,400億令吉減去220億令吉,還有180億令吉可賺,這是“原始股”,不算貴,立即買了下來。

一轉手,C賺了20億令吉。從此以後,這些CDS就在市場上反復的炒,而全球CDS市場總值甚至曾炒到62兆美元。

4.次貸危機

關鍵來了!

人們說次貸危機是由於把錢借給了窮人,其實事實並非如此。次貸主要對象反而是普通的美國房產投資者。

這些人經濟實力本來只夠買自己的一棟住房,但是看到房價快速上漲,動起房產投機的主意。他們把自己的房子抵押出去,貸款買投資房。這類貸款利息要在8%至9%以上,憑他們自己的收入很難應付,不過他們可以繼續把房子抵押給銀行,借錢付利息,空手套白狼。

此時A很高興,他的投資在為他賺錢;B也很高興,市場違約率很低,保險生意可以繼續做;後面的C、D、E、F等都跟著賺錢。

不過,當房價漲到一定的程度時,後面沒人接盤,此時房子賣不出去,高額利息要不停的付,投機者終於走頭無路,把房子甩給銀行,此時違約發生。

此時,A仍可明哲保身,雖然大錢賺不著,不過也虧不到那裡,反正有B做保險;B也不擔心,反正保險已經賣給了C。

那麼現在這份CDS保險在那裡呢?可能已經轉手至G手裡。

G剛從F手裡花了300億令吉買下了100個CDS,還沒來得及轉手,突然接到消息,這批 CDS被降級,其中有20個違約,大大超出原先估計1%到2%違約率。每個違約要支付50億的保險金,總共支出達1000億令吉。加上300億令吉CDS 收購費,G總虧損可能高達1300億令吉,面臨倒閉局面。

5.金融危機

如果G倒閉,那麼A花費5億令吉買的保險就泡了湯。更糟糕的是,由於A採用了槓杆原理投資,根據前面的分析,A賠光全部資產也不夠還債,因此A立即面臨破產的危險。

除了A之外,還有A2、A3,甚至至A20等,統統要準備倒閉。

因此G、A、A2至A20等一起來到財政部長面前,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地遊說,G萬萬不能倒閉,一倒閉的話,所有人都完了。

財政部長心一軟,就把G給國有化,此後A至A20保險金總計1000億令吉全部由納稅人支付。

6.美元危機

若把上面的令吉換成美元,上面講到的100個CDS的市場價是300億美元。而CDS市場總值是62兆,假設其中有10%的違約,那麼就有6兆美元的違約CDS。

這個數字是300億美元的200倍。如果說美國政府收購價值300億美元的CDS之後要賠出 1000億美元。那麼對於剩下的那些違約CDS,美國政府就要賠出20兆美元;如果不賠,就要看著A20,A21,A22等等一個接一個倒閉,無論採取甚麼措施,美元大貶值已經不可避免。

因此,投資者為了拯救美元相關資產,只能不斷拋售亞洲或中東資產,以大量資金“救火”。不過,惡性倒閉速度比拯救速度來得快,而當時炒高的資產或產品價值與真正擁有的資金數目相差太遠,脫售再多的錢也可能無法“守住”資產,加上這幾年通膨不斷侵蝕,許多消費者不敢消費,才讓世界所有的資金灰飛湮滅!

金融風暴等於經濟蕭條?

其實,市場常喜歡把“金融流動性危機”、“金融危機”與“經濟危機”混為一談,其實這說法不太正確。

當前金融流通性確實因銀行信用緊縮,導致貨幣市場資金流通出現阻礙,加上投資者信心危機,不是到銀行擠兌存款,就是到股票市場兌出現金,導致股市跌、銀行拆借利率走高。

這種貨幣市場、股票市場的資金流動性危機,確實已經蔓延成金融倒閉風潮,也是美國政府急欲籌措7000億美元成立金融重整基金來吸收壞賬,及歐洲各國家救援大型行庫主因。

1930大蕭條不會再上演

不過全球經濟危機到底在哪裡?經濟大蕭條已經有徵兆了嗎?當然,現在並不是說事情沒那麼糟糕,但是許多專家和分析員預測美國可能再度上演1930年大蕭條,這恐怕太杞人憂天了。

用數字來看。首先,在1929年時,美國道瓊工業指數跌幅是40%,相對去年跌幅為34%;失業率方面,1929年時是25%,現在則為7%左右;至於美國經濟成長在1930年代時下降幅度高達25%,消費者物價指數狂跌30%,不過去年杪為止,這些數據都是持續走揚。

很明顯地,目前金融風暴不完全等於經濟蕭條。若經濟學家與政府洞悉這點,或許就可更對症下藥了!


小故事,大道理:燒餅理論

兩個人各有100個燒餅,每個燒餅賣1令吉,甲和乙身家都是100令吉。原本都沒有互相買賣,直到有1天,甲花1令吉買乙的1個燒餅,乙再花1令吉買回來,兩人身家都沒變,但是市場上有了流通。

若甲花60令吉買乙燒餅的時候,卻擔心乙不買回燒餅,此時就會出現信用危機。不過,若每個燒餅漲到80令吉時,兩人身家達8000令吉,這時丙發現原來1令吉燒餅已經漲到80令吉了,而且還在持續上漲中,他也立即加入參與買燒餅行列中,這時候出現股票。

越來越多的人發現並參與進來,這個時候現有的燒餅不能夠滿足市場的需求,就出現期貨。

這時,所有人的身價都在往上漲,但是有一天大家發現,已經買到10年後的燒餅,現實不能滿足,於是出現動盪危機。而若甲和乙在燒餅漲到120令吉的時候已把燒餅全部賣掉,他們將會大賺,後進來花大價錢買燒餅的人就虧了。若沒實物在手中就不虧,只是身家縮小了,也就是所謂的蒸發。

5 comments:

海市蜃樓 said...

歸根到底,都是那兩兄弟拿走的!

森林 said...

我還沒讀,但我的錢還是我的!!! 哈!!

LeMontEA said...

題外話:我找到龟苓膏的做法了,不知道那些材料在英国的薬材店可以找到嗎?伊姐,你慢慢研究啊,做好請我吃就可以了,嘻嘻

材料:
龟板一块、土茯苓一斤、金银花五钱、生地一两、腊梅花五钱(亦可以玫瑰花或菊花代之)、绵茵陈一两、夏枯草一两、紫草三钱、甘草二钱以及凉粉草适量。当然也可酌加苦参、灵芝、罗汉果与女贞子等材料。

制法:
1、把土茯苓、夏枯草、金银花、生地、腊梅花、绵茵陈、紫草、甘草与凉粉草用水洗乾净。

2、将龟板打碎,混合土茯苓、金银花、生地、腊梅花、绵茵陈、夏枯草、紫草与甘草放入锅中,倒入适量清水,先熬两个小时,然后放入凉粉草再熬半个小时,熄火,捞出薬渣。

3、将药汁取出倒入碗中,凉后结成膏,即成龟苓膏。

吃龟苓膏的好处很多。它由多味中草药熬制而成,很早以前就被人们当作药膳来食用,吃了能够促进新陈代谢、清热降火、润肺止咳,还能美容养颜和滋阴补肾。得了嗓子疼、痔疮、痱子和便秘等病,吃它也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。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,龟苓膏中含有多种活性多糖和氨基酸,具有低热量、低脂肪、低胆固醇的特点,能够调节血脂和血糖。

mary said...

在股票市场,容易赚来的钱一下子就贴回去了。
要在这个市场长期赚钱好像很不简单。

潇洒走一回(少俊) said...

龟苓膏出现在这里哈哈~~